世界滚动:从社会劳动时间看东亚“卷王”的变迁
(相关资料图)
东亚各国历来号称“卷王”,社会劳动时间较欧美都很长,这确实是促成中日韩三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但也造成了生育率下降、迷信“力大砖飞”发展模式、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等社会性问题,亟待改变。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年人均劳动时间没有精确数据,彼时,日本是世界上年人均劳动时间最多的国家,70年代初为2243小时。究其根源,日本自二战以来社会重建,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形成了超时工作风潮,员工效忠于公司,以公司为家,每月加班时间超过200小时的“猛烈社员”成为普遍现象。日本经济衰退以后,又叠加了严重的老龄化、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的偏移以及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使得日本年人均劳动时间下降为2019年的1644小时。
当然,这种下降一方面是员工觉得加班“没有劲头”,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政府和国会为更好适应人口老龄化而出台一系列法案的结果,如《劳动方式改革关联法》已于2019年4月生效,首次针对以前没有限制的加班设置了附带惩罚规则的加班时间上限:法案规定,普通员工的加班时间上限为每月45小时,每年在360小时以内,针对特别繁忙的时期设置了特例,但每月的加班时间也不能超过100小时,违反该规定的企业和劳务负责人将受到罚款等处罚。该法案在当时还主要以大企业为对象,中小企业则从2020年4月开始适用。尽管这项法律规定与被视为“过劳死警戒线”的每月100小时加班时间依然为同等水平,仍属于长时间加班,但毕竟有了个上限。同属于东亚文化圈,韩国年人均劳动时间也很高,超过了大部分国家,不过近年来也从2228小时下降到1967小时,并呈继续下降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为1970年年人均劳动时间最低的国家,年人均劳动时间为1775小时。这是由于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工人力量比较强大,加之红色苏联的影响,工人可以通过积极的工人运动维护自身权益。当然,随着撒切尔主义兴起、红色苏联解体、欧洲经济衰落,英国员工年人均劳动时间降幅开始放缓,到2019年,英国年人均劳动时间为1538小时,与日本差不多。
美国比较特殊,它1970年的人均劳动时间为1907小时,2019年为1779小时,是发达国家中年人均劳动时间最长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不是欧洲,缺乏共产主义运动洗礼,没有“高福利”传统;另一方面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劳动供给相对充足。
如从微观上看,各个国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部分劳动者需要长时间劳动,中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加班比例要远超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2012年,中国劳动者加班比例为75.8%,平均每4个劳动者就会有3个加班。2016年,中国劳动者加班比例相较2012年有所下降,为66.3%,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平均每3个劳动者就会有2个加班。在世界各国中,中国劳动者加班比例处于较高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劳动者加班比例处于中等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虽然作为发达国家,但劳动者加班比例也很高,超过60%,如此看来,东亚地区还真是“内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