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泼水节,临沧这位“国字”招牌传承人终于不“发愁”了
“一年工雕十年鼓,百年人传千年技。”傣历1385年泼水节临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临沧市临翔区青华社区村民俸传诗心情愉悦,老人家笑得皱纹都舒展了,直说:“好啊!真好啊!”
(相关资料图)
俸传诗在和女儿交流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
什么事让老人这么开心呢?原来是临翔区以政协提案解决了老人家对象脚鼓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忧虑。
临翔区象脚鼓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一鼓”蕴含丰富的傣族文化,其制作集木工、雕刻、彩绘、制作、美术等文化艺术于一体。2011年,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2013年,忙畔街道青华社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象脚鼓文化之乡”;2018年,青华社区村民俸传诗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临翔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俸传诗在制作傣族象脚鼓
然而,有“国字”招牌的象脚鼓制作技艺却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因为制作原材料稀缺、工艺复杂、耗时费力、市场狭窄、利润微薄,象脚鼓制作有失传的危险。”2022年初,临翔区政协文教委主任康传菊在下基层走访调研与俸传诗老人交谈中,了解到这位匠人的担心和无奈。
村里的巨型象脚鼓
“当时,81岁高龄的俸传诗老人耳朵失聪、视力下降,手脚已经不能灵活地制作象脚鼓,只能在旁进行技术指导。”康传菊在俸传诗家中看见,俸传诗的象脚鼓制作条件十分简陋,悬挂着“国家非遗传承人俸传诗傣族象脚鼓制作传承活动”红色布标的制作房仅是由几根木头支撑起来的简易棚子、所用的木材和工具挤堆在一起,雨天房顶漏雨,老人家只能用塑料布遮盖制作好的象脚鼓,她感慨万分,也明白了老人的急切。她详细了解记录情况,在2022年临翔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康传菊与区政协委员俸传诗女儿俸花等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关于加强文化遗产“象脚鼓和象脚鼓舞”传承的提案》。同年6月,以临翔区政协文史教科文卫体委名义又向临翔区委上报了《关于尽快抢救我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的建议》社情民意专报。提案和社情民意专报得到了临翔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作出相关批示。
临翔区新建象脚鼓制作技艺展厅
“非遗传承保护刻不容缓!”临翔区政府、区政协负责同志立即行动,对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进行调研,针对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及生产用房提出意见建议。
临翔区文化和旅游局迅速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具体牵头领导和办理人员,从“发挥传习所功能、加强组织培训、保护开发协调并重”等方面下功夫,面向6个傣族聚居的村寨组织了“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专题培训班;以“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抖音、直播、淘宝电商等网络及媒体平台拓展象脚鼓销路,不断提高传承人收入,带动项目良性循环。
“政协就是要扎实办理好惠民心解民忧的提案。”康传菊说。纵向横向措施齐发力,不到一年,象脚鼓制作技艺传承在临翔面临的困境得以破解。
俸传诗在制作傣族象脚鼓(涂色)
“区里高度重视,较短时间内就帮我们解决了象脚鼓制作的难题,如今还有了100多平方米的‘象脚鼓制作技艺展厅’,象脚鼓制作、培训、展示、参观等都包罗了,我们只管专心制作传承就行。”俸传诗老人满脸幸福地说,“以前害怕这门技艺会失传,真是过个节都在愁,今年可以开开心心过个节喽!”
当下,临翔区象脚鼓制作技艺传承人兼有国家、省、市、区级,俸传诗的两个女儿也加入了其中,后继传承队伍还在不断扩大,象脚鼓制作技艺发扬光大指日可待。
(记者 杨中美 杨丽娅 赵菁菁 编辑 廖远芝)